|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3 years, 3 months ago

組員: 林佩汶 胡韡心

1. 出國遊學的經驗或打算

我們兩個組員都有出國遊學的經驗與打算, 分別是澳洲與美國,我們都認為出國去停留一段時間,不僅僅是去完整的感受整個文化的氛圍,也可以觀察別的文化和我們自身文化的差別,和不同生長背景的人交流思想等等,可能會有些思想比較封閉的人會認為出國就是在崇洋媚外,但我們自己是認為在看過更多更廣的世界後再來反思自身會有更好的效果,看到自己好的會更加的珍惜感恩,看到不如人的地方也可以想想要怎麼改善,此外,出國時是完全脫離本來的舒適圈的,可以讓人更有挑戰自己的機會,因此我們兩位組員都認同出國一陣子是一件值得放在人生規劃中的事。


 

黃汛慈 楊玟欣
- 都有出國交換的想法(韓國和英國)
- 想要去體驗當地國家的生活、文化,學習以其他的語言來交流
- 目前的計劃是修習相關課程(如韓語學程,榮譽英語學程)

 


陳霈瑄、周綺妮

1.想去德國留學,因為學費較便宜,又加上曾經歷過東西德的時代,所以非常值得探索學習。/沒有實際想過留學的計畫,加上現況疫情影響,傾向留在臺灣,若未來情況和緩將再做考慮或規劃。

 

找一個國際移動的實例:

切·格瓦拉

1928年於阿根廷出生,原為醫學系學生的切·格瓦拉趁著年少的熱血沸騰,開啟一場以機車作為代步工具的環中南美洲壯遊。期間他走訪多國,親眼見證到貧窮的無所不在而備受震撼,也因為這趟旅程他開始反思這樣的現象,得出民間的疾苦導因於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壓迫,對社會主義有所信仰,並認為要發起世界革命才得以改善。隨後投身中南美各國的社會改革,先是介入瓜地馬拉的政治改革,又於古巴革命中嶄露頭角,革命成功後更是獲得古巴公民的身分。倘若當年切·格瓦拉沒有踏上這樣一趟國際行旅,他或許僅會是一名醫者,而非歷史上的一號傳奇人物。

 


組員:杜若筠、褚怡甄

<緬甸街> 04/26(一) 約PM5:00~5:50

在老師這次提供的晴光市場和緬甸街兩個選項中我們選擇去了位在南勢角的緬甸街,因為離學校滿近的放學去很方便。這次我們有先做好功課查好一家好像很厲害的奶茶店,但因為我們4:30下課才出發過去,到那邊的時候已經大約5:00了,原本以為應該來得及,結果原本要去的奶茶店已經打烊了,而且發現整條街上大多數的店家也都已經打烊了,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還有營業而且有賣奶茶的店就進去了。因為本來的目標就是緬甸奶茶,所以怡甄就按原定計畫點了冰奶茶,而若筠則是看到綠蘇打水覺得很好奇就點來試試看。喝了之後發現緬甸奶茶帶有一點苦苦的、有點像仙草的味道,很特別和平常喝的奶茶不一樣;而綠蘇打水則是喝起來酸酸的,很像酸帶糖的味道,而且顏色非常螢光綠。這又是一個新奇的體驗,不過離開之後才想到當時應該問一下店家老闆娘奶茶和綠蘇打水是用什麼做的才對,有點可惜。最後,這次的探訪實在有點匆忙,竟然大部分的店家都打烊了真的是有點可惜,以後如果再有這樣的探訪機會一定要做足功課再出發。

以下為拜訪時所拍攝的照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1lQWfb109191kL8JmoOIL0EWnc1LWTFTy

 

上課討論分享:

<交換或打工度假的計畫>

褚怡甄:出國求學或打工度假目前為止並不在我的人生計劃裡,我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因為我就是個很沒膽、很害羞怕生又很不獨立的人,而且我們家至今還沒出國旅遊過我還沒有任何出國的經驗,就更不可能想像要自己出國生活

杜若筠:我在大一時,是有想過在大三或大四時可以安排要出國交換,但在我們大二的時候,疫情爆發至今尚未減緩,因此我就將打消了此想法。目前可能會看疫情的情況,若是在未來一年內有所減緩,我可能會考慮赴外念研究所或是打工度假。

 

回家作業:

<自己去國外生活一次,是最快長大的方法!  顏孝真>

連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68653?mode=whole

     從小家裡的大小事幾乎都是由媽媽包辦,因此讓作者成為了小媽寶,就算獨立生活,在台灣這個便利的繩活環境依舊讓作者脫離不了生活白癡的稱號。在台灣,走出家門就有便宜又豐富的外食可以選擇,根本不需要自己動手做料理。

     到了澳洲才發現自己糖鹽、蔥蒜都分不清楚,蛋要怎麼煎?米要怎麼煮?這些最基本的也都不會。明明有著大學的學歷,食譜上寫的也是最基本的白話文,卻好像再讀天書一樣的困難。但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餐桌上除了泡麵外,終於慢慢開始出現了其他的菜色,也越做越有心得。

     當作者旅行到了艾爾利海灘(Airlie Beach)時,參加了三天兩夜的帆船之旅,下船仍然意猶未盡。隔天就在青年旅館的公布欄上看到招聘船員的訊息,地點在聖靈島,作者馬上就被吸引住了,想著在工作之餘還可以在聖靈島上玩,便去應徵了此工作。

     殊不知船上只有船長、潛水教練兼水手及負責剩下所有事情的作者本人,作者原本認為自己的廚藝已經非常好了,但開始工作了才發現他一個人要負責所有客人的餐點與他只做自己一人份的餐點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因為他還要負責洗碗、打掃等其他雜物,根本就是從早忙到晚,完全沒有時間玩。不過,當望著遼闊的海洋時,疲勞就減去了大半。作者原本深受華人審美而保持得白皙肌膚,也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曬成了歐美人最崇尚的古銅色肌膚。

     作者在最後也感嘆了人生的奇妙之處,若是他沒有勇敢跨出他的舒適圈,離開了台灣,他相信他絕對不會有以上的改變。他依舊會是糖鹽、蔥蒜都分不清的生活白癡,依舊會努力地保持他符合華人審美的白皙肌膚,也不會有到船上當船員的經驗了。


廖崇凱 吳善戎

廖崇凱:

旅行回憶委託

在一些想要追憶重要記憶的人身上接受委託,完成委託人的需求(照片、聲音等),並收取合理費用,雖然說現在只能在國內執行,但在疫情結束後可以往國外發展。

吳善戎:

想要在學校修習教育學程,取得教師證照。再到國外去教書,學習當地的語言及文化。


 

組員:王映晴、董銘潼

王映晴:

想在大三時利用學校的資源進行交換,原本是想去美國或英國進行學習,但由於現在的疫情影響,我覺得或許去大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大學結束後可能會選擇去澳洲進行打工度假以累積經驗。

 

董銘潼:我是香港人,所以說我目前已經正在台灣留學。來台灣求學的這短短半年內我有充份感受到在外學習的好處,所以我依然有計畫去更多國家做交換,譬如德國、英國。我想要去感受跟多國家的文化與風土人情,所以會爭取在大二、大三去別的國家當交換生以提升個人在美術上的追求。

 


 

李庭淵 李若維 林家羽

林同學表示在大學期間沒打算交換,覺得有點浪費時間,畢竟學分太多修不完,但有考慮研究所出國唸。

 

李若維同學表示原本預定在大三的時候要申請去日本交換,為此還做了許多準備像是讀日文等,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打亂了許多計劃,希望在畢業前能夠有效利用學校資源。

 

李庭淵同學表示我不想出國留學因為我覺得台灣比較好我比較喜歡台灣台灣的人也比較讚。

  

 

2007年3月30日,朴延美與她的母親藉由人蛇集團的協助脫離北韓,於2009年4月1日飛往韓國。2014年遷居美國紐約。因在2014年第五屆世界青年領袖峰會上講述在北韓時的遭遇和脫北經歷而引發了媒體和大眾的高度關注。


 

組員:巫靖妤、葉彩雲、李欣玲

 

-因爲受動漫與韓流的影響,有打算到日韓兩國進行語言文化交流。此外,基於歐洲與紐西蘭的地理獨特性也有打算到紐西蘭和歐洲進行有關生科系專業知識的交流。

-回到馬來西亞繼承家業。

-打算到新加坡進行有關系上專業知識的交流。

 


 

組員: 蔣沅錩  許民樺 王采佩  江姿穎

1. 想學一些日語相關課程 假如修完日檢考試考上n2 有考慮去日本留學

2.目前有在打工存錢,未來打算去其他國家旅遊,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方式,行有餘力的話,希望讓自己具備多種語言能力

3.大三的時候有想過要去馬來西亞交換但後來因為疫情沒有機會,我現在這個計畫已經取消目前打算準備國考成為常任文

 

學生時期的切·格瓦拉時常利用假期在拉丁美洲周遊 在這次旅行中,他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於是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了解革命需國際間的合作和拉美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擁有共同的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整體。


組員:謝宜庭、孫郁瑄、劉仲敏

 

(一)

-到日本、捷克交換,日本是因為對他們的文化感興趣,而捷克是因為之前有捷克的國際志工來到學校介紹捷克風情,於是對這個國家產生興趣。

 

-想到法國交換,因為覺得法文很高級,並且是很時尚的國度,加上高中時有短暫修過第二外語--法文,而且法國感覺有很多好吃的甜點。

 

-之前在課堂上聽說過紐西蘭有提供到果園打工度假的機會,聽了覺得很感興趣。另外因為對日本的文化感興趣,目前也正在學習日語,所以也想去日本交換。

(二)

請你們找一個能夠適當地表現出國際移動經驗重要性的故事。

我們想舉的是傳教士利瑪竇的相關故事,因為他的國際移動對於中國和西方世界都造成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利瑪竇的簡介:

我們認為利瑪竇是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有貢獻並佔有一席之地的外國人。

他的本名是馬泰奧·里奇(義大利語:Matteo Ricci,義大利語:[matˈtɛo ˈrittʃi])

生於1552年10月6日,卒於1610年5月11日。本為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他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來中國後取了一個漢名,也就是眾所皆知的「利瑪竇」。

他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稱為「泰西儒士」,在歷史上也頗受人尊崇。

他是一個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利瑪竇也對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利瑪竇來中國的動機和具體事蹟:

利瑪竇等一干傳教士想用中文傳授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的官民,因此他們先努力學習中文。而利瑪竇希望能完全融入中國崇尚「儒學」的社會風氣,所以他脫下了洋裝,換上漢服,並且閱讀大量中文書籍,我們認為這正是他得以在中國宣揚天主教義如此成功的先備條件,他真的十分的有跨文化素養,知道要了解並且融入一個文化,最先要做的便是學習那個地方的語言。

利瑪竇也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他們翻譯了很多西方書籍。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並且也創造了點、線、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幾何、星期等等數學有關辭彙,並沿用至今,真是影響後世深遠。

另外,利瑪竇還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創舉,也就是容許中國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祭孔。利瑪竇認為中國傳統的「天」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並無分別。而祭祀祖先與孔子的傳統與天主信仰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衝突,本質上並沒有違反教義。因此,許多的中國人得以接受的他們的傳教。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為之後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所遵從,這便是有很名的「利瑪竇規矩」。

 


10

組員:陳柏因、湯喻伃、歐銘政、童雯琪

 

課堂筆記 

1.

打工度假第一次開放的時間 : 2004年

可以赴日打工度假開放的時間 : 2009年

2.

中國實行外派國家學生赴外學習,第一次為馬歇爾計畫1945、1946

臺灣晚了多少年快半個世紀

3.

和平工作團成立時間1961年3月1號、美國政府機構

臺灣晚了快50、60年

4.疫情的出現,是使國際化的進步或是倒退?

5.打工度假的年齡限制18~30

6.2004年只有100多個國際學生,某教育部長開始定國際化的計畫

7.有兩個國家的打工旅遊申請可以不只30歲,加拿大、斯洛凡爾、聖地牙哥

8.打工度假是不是只能去屠宰場或牧場?打工度假是一個簽證,當然沒有限制

9.澳洲沒有給台灣的打工度假名額有多少?Ans:沒有限制

10.現在臺灣有牽幾個國家的打工度假?Ans:17個

 

提問 : 是不是有考慮過有沒有計畫去其他國家做交換、志工、打工度假?

1.有考慮跟著醫院去當國際志工跟打工度假

2.有考慮到英國遊學打工,根據2019 年 QS 頂尖大學藝術設計排名,英國就有15間學校進入世界前100名,是許多設計專業學生的首選,英國的教育十分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力,因此能讓亞洲人才有更多新穎且不受限制的想法,同時英國留學學歷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在雇主眼中留學英國的學生代表高品質與高能力,能勝任任何職務。若是打算在英國攻讀碩士或學士學位,所花費的時間也較少,學士學位平均3年,碩士學位平均一年多。而英國留學生每周可以打工20小時,或是選擇工作實習當作課堂作業的一部分,增進自身語文及工作能力並體驗當地文化。英國大部分學校還推出「三明治教學」,讓學生在修業時間外增加一年的工作實習,畢業時可同時取得學位和工作經歷。且相對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愛爾蘭等有更多的申請名額機會,簽證效期也長達兩年,較能夠選擇長期性投入的工作。在英國,勞工也擁有更多的放假天數,因此能享受更彈性的假日安排。

 


組員:陳瑛黛、黃子芯

都有要出國的想法,想培養國際觀

目前因為疫情,先留在台灣修語言相關課程

 

范琪斐

平常總是直言不諱與侃侃而談,總是帶給人充滿自信的一面;但是,當他回憶起最印象深刻的新聞事件是2010年所發生的海地大地震;當時的他被分發去報導當地的即時情報,而在當時他也明白自己必須將這裡的事情報導給更多人知道,不是冷感、而是需要冷靜去傳遞正確的資訊;這時也明白面對報導災情能有「人性」,蛻變成一位具有「人味」的人。

 


吳善戎 said

at 5:12 pm on Apr 30, 2021
Reply Delete

組員:廖崇凱、吳善戎

馬可波羅,威尼斯來的旅者

因合隨父親及叔叔沿絲綢之路二次往返,且在成為戰俘入獄期間編寫「馬可波羅遊記」而著名於世。


組員:陳舒安、唐玉英、朱玉珊、王詠珊、崔美娜、柳惠馨

 

對於跨國交流(想去的國家/預計前往的時間點)

陳舒安:歐美國家(荷蘭)/研究所

唐玉英:德國/大學畢業之前

朱玉珊:韓國/大四或大五

王詠珊:中國/大三或大四

崔美娜:韓國/大學畢業之後

柳惠馨:中國/大學畢業而且有賺夠錢之後

 

請你們找一個能夠適當地表現出國際移動經驗重要性的故事。

    胡志明本名阮必誠,是越南祖父,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而胡志明為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化名。胡志明曾化名阿三,到法國聯合運輸公司的商輪上當廚師助手。1912年以海員身份出國,遍歷法國、英國、美國、德國、阿爾及利亞與剛果等許多國家。他靠做伙食管理員、幫工雜役、燒鍋爐工人、旅館待役、園丁、洗印照片等工作維持生活。也因為他的這個經歷,讓他看見資本主義的剝削,了解共產主義對越南人民的助益,導致他後來能夠發展出胡志明思想──富有越南本地特色的共產思想。也因為這個思想,胡志明帶領越南人民對抗法國,並且統一南越和北越。

 

組員:許民樺 吳善戎 蔣沅錩 王采佩  江姿穎 

學生時期的切·格瓦拉時常利用假期在拉丁美洲周遊 在這次旅行中,他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於是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了解革命需國際間的合作和拉美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擁有共同的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整體 

1.以後想要成為常任文官,未來雙語化國家,也要求公務員的外語的能力,所以以後也會培養自己的外語能力。

2 .想在校內修習教育學程,之後想要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及文化,希望之後可以出國教書,能更深入理解當地的文化。

3. 政府推動了這個政策,那勢必造成未來雙語人口的徒增,成為未來職場上所需的最低限度能力。而為了在這環境下生存,只好強迫自己去加強這項能力,方式的話,就多在自身生活裡面加入雙語,像是多修全英文授課課程,或盡量跟國外的人交流等等。


組員:狄呈恩、横田龍弥、陳俐穎、解茗茱

 

・進大學後想去日本.為了學日語跟國際政治

・畢業前去韓國. 為了學韓文,教中文

 

組員:張菊銀、段其榮

第10週

我們兩個有想過去留學,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日本),可以我們卻會擔心到哪裡的生活,因為我們從小並不是 一個勇於挑戰的 人,也不知道自己 將來要做甚麼?可 以做甚麼?個性更 是屬於害羞、內向 型的。所以我們害怕到哪裏會被淘汰,但是我們還是很想去嘗試一下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文化,來充實自己。


黃千和:

因為很容易水土不服,適應不良,所以目前沒有想到國外去。


王少甫:

有想出國留學,留學經驗可以拓展視野,同時,也是練習讓自己能夠跳脫舒適圈的方式,如果真的不行,也不一定要留學,但一定要有個機會能靠自己到不同國家走走。


組員:李幼馨、徐方鴻

 

(一)是否有出國留學、交換的經驗或想法?

我們兩個都有想要出國交換的想法。

李幼馨:在還未進入大學時就有打算在大三時申請赴日交換的資格,並期望自己能到日本生活一年,進入他們的學習領域,不僅僅渴望得到知識的灌溉,更多的是想訓練自己並試著融入陌生的群體,在不熟悉的環境中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像是社交或是獨自打理生活等等。雖然現在疫情仍看不見盡頭,但我仍然在為自己的語言能力打基礎作準備,因為不論如何我還是會將出去國外闖一闖列入人生必做清單,因此即便疫情暫時阻撓,我相信未來還是有適當的時機可以實踐理想!

徐方鴻:高中時有學過法文,大學時因為接受了許多有關法國文化的事物,也看了許多法國的影集,深深被法國所著迷,所以想申請去法國交換,但首先要先考完語言檢定才行,我的第二個志願是到澳洲,一方面比較近,另一方面是語言我比較熟悉,也對當地的人文以及自然環境深深著迷。

 

(二)請你們找一個能夠適當地表現出國際移動經驗重要性的故事:

我們想說說關於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故事。

歐巴馬從小到大曾移動至三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分別是印尼雅加達、夏威夷,以及美國。他本身是黑白混血,六歲時隨著母親改嫁給印尼人,移居到雅加達生活。歐巴馬的母親用身教來做他最好的榜樣,不僅兩任婚姻對象都非白人,她也身體力行對於不同種族、文化、階級的包容和關懷,親自到印尼鄉間幫助婦女和窮人,雖然當時印尼物質匱乏、貧窮落後,但母親教導他要敞開心胸、甘之如飴,並教育他要唾棄海外美國人常見的傲慢無知、盡快融入當地文化。而歐巴馬在黑、白、穆斯林的多元世界中過著「混搭」的生活,培養他更寬厚的包容力和更廣闊的視野。


組員:廖柏倫

 

(一)是否有出國留學、交換的經驗或想法?

原先只想在就讀大學期間,在學校提升第二外語的程度,原先在高中時就是學習韓語,也想到韓國語學堂或大學交換(如延世大)。在大學原先的規劃是,修習韓語的學分學程,並透過課餘的時間自學以及準備韓檢(TOPIK),在大三或大四時到韓國大學交換或讀語學堂至少一到兩學期,累積國際移動力的同時,也能夠切身體會韓國的文化,磨練自己的口說能力。

但由於社團規劃,導致現在都還達不到一半的進度,但也還未放棄到韓國進修語言,或是交換到韓國大學體驗不同風情生活的機會!

 

(二)請你們找一個能夠適當地表現出國際移動經驗重要性的故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梁實秋是華人文學界的巨擘,尤其在翻譯文學和莎翁的研究上,梁實秋的成就無疑是非常輝煌且傑出的。

 

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8月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泉科羅拉多學院學習。1924年,從科羅拉多學院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主要研究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深受歐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影響;在哈佛大學獲得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

 

梁實秋先生先後翻譯了名著如《彼得潘》、《莎士比亞全集》、《咆哮山莊》等著作,可以說他赴美留學,對於他研究西方文學,以及研讀文學理論累積底蘊,有很大的助益,相信也多少影響他成就最高的創作文體--散文。這樣國際移動的例子,明顯是除了累積自己的知識、涵養外,也是透過經驗的累積,增強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的能力和權威。

 

書籍:

《脫北者.男同志》--張英進,2018/04/23初版,陳曉萱譯,聯合文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4704

 


 

第十週

林形主 范茹芳 

 請你們找一個能夠適當地表現出國際移動經驗重要性的故事。

 

我覺得出國留學是讓一個人學到很多東西,使人大開眼界的一個好方法。我喜歡中文,所以我在韓國時候學中文,可是我住的地方沒有那麼多的華人,見到華人的機會很少,所以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只能在補習班裡面用,在外面沒辦法使用。沒辦法好好學習,所以我決定去台灣留學。雖然一個人來到國外很幸苦,但來台灣我獨立了一點還有我覺得來台灣接觸別國家的人有意思。學到很多不同國家的文化。食物也是一個要適應並且學習的部分。我覺得留學許多重點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點。還好我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我看了有一些外國朋友很幸苦常常吃漢堡 麵包等的食物,這樣對身體不好。我覺得不管去哪一個國家留學要注意的部分。

 

因為我很喜歡中文,我也對華人的文化很有興趣所以我就決定放下在越南正在年的大學來台灣留學。來台灣以後我才知道有很多新的事情,如果我一直在越南的話我就不會知道這些東西。留學不只是在學校學習,更加上就是學那個國家的文化,人情味和許多食物人物而在自己國家沒有。留學就是自己面對生活但沒有家人幫忙。留學也是交流,不只是只有越南與台灣,還有許多個國家一起交流文化,溝通。你去留學,你就是國家的面子,你做事都代表國家做事。你做不好別人就會說你的國家不好所以去留學就是要謹慎做事。若有機會出國就是要出國,就算只是一個小部分你出國或留學,自己宣傳給別的國家的人讓他們知道你的國家是如何,更認識你的國家,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張興菲 said

at 5:47 pm on May 30, 2021
Reply Delete

組員:張興菲 莫靜怡
目前沒有出國留學的打算,但是談到關於留學的問題以下是我們對於留學一些看法:
出國留學體驗國外生活一直是許多人很嚮往的。
以前高中聽別人說去美國留學總是好羨慕,然後一直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跨出那一步到國外看看,上大學後,發現學校幫學生爭取很多到國外姐妹校留學當交換生的名額。獨自一人出國留學,勢必是逼迫自己學習獨立的好機會。尋找住宿、簽合約、辦保險、買手機門號、找工作⋯⋯等等在台灣普遍都是父母親替我們做好的,真正接觸到這些可能都已經大學畢業了。出國留學便可以提早訓練自己的求生能力,學習照顧自己的生活,也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出國留學是人生重大的決定,過程中勢必會有許多困難與艱辛,但也有很多在台灣就學無法擁有的體會。一旦決定了就努力向前衝吧,遇到困難咬緊牙關就度過了,日後回首這一個個的經歷,相信你會對自己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邱繼賢 said

at 8:31 pm on Jun 7, 2021
Reply Delete

組員: 邱繼賢

1.出國遊學的經驗或打算:
曾在大三時想過赴日本擔任系上交換生學習新知識及交集新朋友,不過因家庭經濟因素及系上課業繁重等問題,加上去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病毒四處肆虐,導致計畫耽擱最後不了了之。如果能撇開上述問題的話,我願意成為交換生。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